對於中壢這個地方,大家有甚麼印象呢?像小編對於中壢就只有一些比較模糊的大概印象,比如說曾經聽父母提過的「中壢事件」、還有東南亞移工很多的火車站旁的中平路商圈…等,似乎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在戰後才逐漸發展起來的現代都市,直到最近才赫然發現,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中壢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城市,它的發展甚至可以追溯到日治以前;中壢古名「澗仔壢」就跟它的名字一樣,這裡的早期的發展和「水」有著密切的關係,其實,在日治時期以前的台灣內河航運非常的興盛,中壢在當時就是扮演著來往「淡水」和「新竹」的重要中轉站和休息站,這也是中壢老街之所以會沿著老街溪和中正橋一帶的河岸發展的原因。在當時最熱鬧的就是在今天的老街溪的中正橋一帶的市街(如下圖),中壢火車站周邊仍是一大片的農地。
這樣局面,到了日本治理台灣的期間就發生了逐漸發生了改變,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台灣內河開始淤塞,逐漸不利於航行,另一個則是日本人引入了新式的現代交通工具:火車。火車不但有著更快的速度,也有更高的載貨量,逐漸代替河運成為了台灣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有趣的是,日本人該開始設置火車站和軌道時候,通常都不會設置靠近原本市鎮的地方,反而都是再稍微遠一點的農地上修建火車站,可能也是考慮到土地徵收的容易度和避免與原有居民發生衝突吧?
而市鎮的發展也隨著交通的改變而發生了變化,對照下面兩張不同年代的舊地圖我們就可以明顯的發現,在這些年期間,開始有新的建築出現在車站和原本的市鎮之間,車站周邊也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市鎮,而我們今天的主角:中平路故事館,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在火車站周邊的「新市鎮」建築起來的。
日治時期的政府職員宿舍
中平路故事館在日治時期的用途目前已經不可考,只知道應該作為政府的職員宿舍使用;在當時,為配合日本政府的在台開發事業,急需從日本本國引入大量技術人員,為了增加技術人員離開日本轉而來到台灣發展的意願,大多數政府機關都會提供宿舍,依據不同的職等、官銜提供的宿舍的樣貌也會有不同的規格、大小。以中平路故事館為例,像這樣一棟建築面積約30坪,且會有兩戶人家住的雙拼宿舍,在當時便是屬於「判任官乙種官舍」,大概是提供給系長等級的職員使用的房舍。
日治時期的政府職員宿舍分成八種等級,分別是高等官舍一、二、三、四種,以及判任官甲、乙、丙、丁種,高等官舍一種大概是提供給總督府直屬的官員,四種就大概是提供給局長,判任官丁種則是提供給警察巡查,以此類推。
得來不易的保存契機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原本的宿舍大多也依然繼續作為政府的宿舍使用,由於新的住戶大多不習慣日式空間的「複合式使用」,大多都會對宿舍做大幅度的調整,或利用庭院空間進行增改建。巧合的是,後來入住中平路故事館的廖先生和王先生都是曾在日本學習的,較能接受日式空間的使用,所以故事館才能至今都依然保存完好。透過這個案例,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一座老建築要保存下來真的很不容易,除了要有好的修復技術和經營團隊,有一個好的原有使用者也是非常重要的。
談完了中壢和故事館的歷史,那這座建築本身又有甚麼特色呢?這是我們下一講的內容~
談完了中壢和故事館的歷史,那這座建築本身又有甚麼特色呢?這是我們下一講的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