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中壢中平路故事館 02:層次嚴明的宿舍空間

上次我們提到,中壢的發展其實跟臺灣主要交通方式的轉變有很大的關係,而當時的日本人為了讓來到台灣的日本職員也有一個舒適的住處,也是下足了苦心,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用了多少巧思在這座建築上吧!

中平路故事館的建築特色

中平路故事館的建築格局「乙種判任官舍」,屋頂採用的則是在日本名為「入母屋造」(歇山頂)的形式,這樣的屋頂樣式特別的它透過兩個不同斜度的屋頂,讓屋頂有了一個垂直面,在這邊可以設置通風孔保持通風,或是繪製一些彩繪,讓屋頂的樣貌更為豐富。
下面,我們將分成幾個主軸來說明故事館的建築特色,分別為:

  •       日式空間嚴明的層次
  •       設計的彈性
  •       雙拼建築的特色

層次嚴明的室內空間

在說明室內的空間之前,小編想先請大家回想一下,大家對於日本這個民族有怎樣的印象呢?其實小編自己也覺得很兩極,透過一些影視作品,上班時候會在辦公室或商業區看到他們正經危坐、西裝筆挺的模樣,下班之後也會在居酒屋或紅燈區內看到他們喝的爛醉,醜態百出的模樣,他們似乎是一個非常分明的民族,今天因應不同的關係、空間,他們呈現出來的樣貌也會有所不同,這樣的生活方式,自然也影響了他們對建築空間的規劃。
以這棟中平路故事館來說,除了廁所、浴室等機能空間外,我們可以依照空間的特性把他們分成三類,他們分別是「正式空間」、「半正式空間」和「私人空間」,依照客人跟屋主一家的關係,會使用的空間也會略有不同。

正式空間

正式空間最主要的功能即是招待,今天客人如果是一個不太熟的外人,那他可能就只會在這些空間內活動,且由於是招待外人的空間,這些空間都會有比較多的裝飾和特別的一些設計。

「踏込」和「玄關」

這裡連接著建築物的大門,是大家進出入室內的主要空間,由於日式建築室內都會鋪設榻榻米和木地板,為保護地板在進入室內前都會在這邊脫掉室外鞋、放好雨傘等再進入室內,也是主人迎送客人的地方。所以在「踏込」這個地方,地面還是水泥砂漿,牆面也加設了木作的「腰羽目」,避免牆面因雨傘或是人手的觸碰而損壞;「腰羽目」除了有保護牆體的功能外,也可以看到設計者在上面還多加了一些木條分隔,使其看上去更為美觀。
在「玄關」這邊,最大的兩個特色就是圓窗和木門扇;其實圓形的實際功能是不如方型窗扇的,而且施作也較為不易,通常都是在建築物比較需要裝飾的空間出現;圓窗上還有用細木條做的精緻窗格,讓圓窗看起來更為精緻。另外,玄關後方這道木門也非常特別,上面有非常漂亮的木紋,中間還特別用了一些花紋來裝飾。



「座敷」

用現代的空間來說的話,「座敷」可以說是結合了客廳和主臥室的複合空間,有招待客人和作為休息地方的功能。由於過去,「座敷」和「居間」都有鋪設榻榻米,戰後則由於使用者的更換及使用習慣的不同而多半會移除原有的榻榻米改放家具,所以大家進來的時候應該有注意到,門檻和木地板之間有一個高度差,其實那建築在設計時為了放榻榻米所保留的高度差,如果放上榻榻米應該就不會有高低差了。
由於「座敷」具有招待客人的功能,也因此會有許多裝飾性較強的設計,像「出窗」、「床之間」和「長押」就是這樣的設計。

  •        床之間:大家如果有看一些時代劇或是日本的電影應該偶爾就會看到,這裡可以說是象徵著屋主一家人身分的空間,通常在這裡會擺放象徵著家主地位的刀具、盔甲或字畫,且為了彰顯「床之間」的神聖性,此處木地板會刻意設計的略高於「座敷」的地板,一旁的「床柱」也會是用最好或是最特別的材料打造,有時候也會直接使用不經修飾的原木。
  •       出窗:在家具和電燈尚未普及的年代,設計的初衷是作為書桌來使用,因此檯面刻意設計成跪坐在榻榻米上剛好可以觸碰的高度,前方的窗扇上則透過紙張或是霧面玻璃使陽光均勻地照射在檯面上,形成一個適合書寫和閱讀的環境。
  •        長押:在原本的門框上加設的一個方形木料構件,除了裝飾外,也有懸掛衣物的功能。



半正式空間:「居間」

以前的日本是一個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當男主人和客人在「座敷」正式談話時,女主人便會帶著女客人和小孩到隔壁這個「居間」來休息,相較於「座敷」正經危坐,「居間」則是一個較為放鬆的空間,類似現代的起居室和臥室;因此,「居間」設計也較為簡潔,沒有許多繁複的裝飾。此外,過去「居間」也和「座敷」一樣在地面有鋪設榻榻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透過拆除門扇使兩個空間相互連通,作為多人聚會、活動之用。

私人空間:「緣側」

大家在看日劇的時候應該就會注意到一個很特別的一幕,就是一群人在一個半戶外的走廊上坐著看著一旁庭院裡的星空,通常大家在這空間都很放鬆,穿著浴衣、點著蚊香一旁還有茶點,孩子們會在庭院裡放著煙花其實那半戶外的走廊正式的名稱就是「緣側」,而那庭院通常就是「後院」。
「後院」和「緣側」在日本人心目中有著非常特別的地位,即使只是最簡單的「判任官丁種宿舍」,只是提供給一些基層員使用的宿舍,也都會盡力保有這樣的空間,因為不同於中國的庭院通常是作為遊憩之用,日式的庭院是作為一種精神的象徵而存在的,所以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在日劇中看到一些寺院甚至會在庭院上撒滿白色石子呢?為什麼會是在一旁的「緣側」上禪坐呢?因為日式庭院主要的功能就是作為一個「精神的象徵」提醒著大家,要努力朝著自己內心的嚮往之地努力的修行,而大家也多半會是在「緣側」上活動和欣賞它。而作為如此私密的空間,通常「緣側」和「後院」也是多半會放置在建築物的後方或是比較隱密的地方,而「緣側」也因此變成了一個在傳統日式建築裡大家會最放鬆跟自在的空間,許多活動都會在這裡發生,比如說喝茶、家人之間的相處等。
為什麼中平路故事館的「緣側」在設計時會打破慣例放在側面呢?目前真正的原因暫不可考,從現況推測,可能是為了水井的設置才調整了建築空間的規劃;在過去,要打一口井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但要剛好找到適合的地下水脈,也要花不小的成本開鑿設井,因此盡可能希望一口井能夠為更多的人服務,在這樣的條件下,把井放在兩戶後方,提供兩戶一起使用使用,無疑是最經濟的方案,所以只好調整了空間的配置,這樣也可以減少兩戶在「緣側」活動時被相互干擾。


機能空間

最後我們要介紹的就是在建築物後方的機能空間了,他們分別是:「炊事場」(廚房)、「浴室」、「便所」。大家可以注意到,以前為了安全跟方便,大部分都會把需要用火和用水集中在同一個地方,所以這三個空間常常會相鄰並配置在同一個區域。
那在「炊事場」(廚房)這個空間裡頭,有很特別的巧思,一個是水槽,一個就是這個儲煤槽。在水槽的底部有兩個水孔,一個連通著內外水槽,所以只要在戶外把水倒入水槽即可,不用提著水上上下下的;外水槽下方則有另外一個水孔,在更換水槽內的水時,拔除原本在此的塞子即可。在沒有天然氣或瓦斯的年代,家家戶戶都會需要儲備煤炭來生火,為了有效的運用空間,儲煤槽設計在地板下方,蓋上木板後即變成了地板的一部分。
過去通常會設置兩間便所,一個放置便斗,一個則放置尿斗,在放置便斗的那間,下方還會設置小小的左右拉窗,幫助空氣循環。





日式建築設計的彈性

在欣賞這樣的一棟日式宿舍的時候,推常我們都會從四個地方著手,分別是屋頂、屋身、基座和庭院,這些元素會隨著不同地區、不同需求而有不同的變化。
以這座中平路故事館來說,它的屋頂採用的是「入母屋造」的樣式,也就是中式建築中所謂的「歇山頂」樣式,這樣的屋頂樣式特別的它透過兩個不同斜度的屋頂,讓屋頂有了一個垂直面,在這邊可以設置通風孔讓屋頂內保持通風,或是繪製一些彩繪,讓屋頂的樣貌更為豐富。
屋身採用的則是編竹夾泥牆,外部則採用雨淋板保護,屋身的下方則是基座,除了作為支撐建築的基礎,也有提供通風的功能。
在台灣,我們看到的日式宿舍大多數外表都會加設雨淋板,屋身的下方則就有50cm 以上的基座,好像這就是常態;其實這些都是因應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所做出調整,比如說從日本「原裝進口」的淡水一滴水紀念館,表面就沒有使用雨淋板,主要是以白灰保護,下方也沒有抬高的基座,因為當時日本相較於台灣,是緯度比較高的地區,氣候較為乾冷,為了讓來到台灣的日本人也能住的舒服,才會做出了許多調整。
.一滴水紀念館,一座原本在日本的建築,在日本拆解之後,把構件一一運送到台灣,依照原有樣貌重新在淡水「組建」而成的紀念館。





中平路故事館從日治時期設立並保留至今其實真的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雖然有部分的改動,但仍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當時的樣貌,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能壤大家重新認識這位「老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