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和風建築:在西洋與傳統間的中庸01

在18、19世紀,東方各國開始面對一個全新的課題:「如何面對西方文化?以及,如何面對自己原有的文化?」
在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日本也開始了明治維新,而日本的建築也在「傳統」與「西洋」之間產生了一個全新的風格:「和風建築」,一種混和了西洋與傳統的建築樣式油然而生。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如這座在台北市的知名的原本東和禪寺的鐘樓(今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旁),這座鐘樓整體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和風」的感覺,因為它看起來就是一個木構造的建築,而它特別的地方就在這裡了,其實它上方白色的部分是鋼筋混凝土的,而它並非採用了常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非常精妙的模仿了木構造的形式。這就是「和風建築」的一個特色,在掌握了新技術之後,依然嘗試做出很有「傳統」味道的樣貌,產生了一種結合了西洋和日本傳統的新風格。

日本是甚麼時候開始產生這樣的建築?

在幕府末期和明治年間,因為洋人的到來和明治維新的展開,日本除了原本傳統的建築,也開始出現了西洋的建築,而除了傳統和西洋這兩種建築之外,也開始產生了混和兩種風格的建築,比如來自西方的非建築專業者與其學徒們(如來自西方的土木工程師)作品,以及嘗試模仿西洋建築的日本傳統工匠的創作,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非常特別的建築風格因此產生了,那就是「擬洋風建築」,可以說,這是「和風建築」的一種樣式。


舊開智學校,長野縣松本市
資料來源:日本旅遊攻略 – Japan Hoppers

比如這座非常知名的長野縣舊開智學校,從外觀看起來似乎有點像西洋的建築,而有些地方又不時地出現了日本傳統建築的元素,比如入口的玄關看起來很像木構造的結構,上方還有一個唐破風的屋頂,真的是讓人看不懂它到底是西洋還是傳統的建築,而這樣的作品正是日本傳統匠師嘗試模仿西洋建築的成果。

和風建築的特色

「和風建築」這個名詞,其實最大的特色正是「和風」這個兩字,不論是用新材料(鋼筋混凝土、磚、玻璃等)去嘗試模仿傳統木構造、嘗試在傳統建築中加入新元素,還是用新技術還原「傳統建築精神」,都是嘗試在「西洋」和「傳統」之間找尋一個新的可能,用我們熟悉的語彙來說,就是非左非右,而是中庸吧!而這種依然堅持保留傳統,並勇於接受新技術與可能性的勇氣與毅力,是非常讓人動容的,相信日本建築也是在這樣堅持下,走出了一個非常有自己特色的風格吧~

比如大家看到日本知名建築師妹島和世的作品時,會不會有一種好像看到日本千本鳥居,又好像看到密斯作品的感覺呢?

photo4
日本知名建築師:妹島和世作品
資料來源:LaVie 行動家



千本鳥居
資料來源:符見稻禾大社網站


德國館,德國知名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由 User:John Fader - Originally uploaded by User:John Fader on the English Wikipedia.,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06996

和風建築的發展

不同於西洋建築在日本的專業化、傳統建築的維持保存走向,和風樣式在各時期都有非常特別的發展,如明治時期的「擬洋風」、昭和時期逐漸衍生出「興亞樣式」、戰後的丹下健三及白井晟一都有各自的看法和表述,在每個時期也都產生了非常多知名的作品。下面我們就稍微來看有哪些作品吧~

奈良國立博物館-佛教美術資料中心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相關圖片
奈良縣大和郡市民會館
資料來源:奈良縣立圖書情報館網站
https://www.library.pref.nara.jp/nara_2010/0404.html

「日光金谷飯店」的圖片搜尋結果
日光金谷飯店
資料來源:東森旅遊網網頁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1020002.htm

箱根富士屋飯店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由 Photo by 663highland,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2701429

以上個人學習心得筆記,圖片皆為網路資源,若有侵犯著作權,煩請來信告知,會立刻刪除,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